CHK0520 TRAFOTEK
70年代是PLC,首先在汽车工业获得大量应用,在其它产业部门也开始应用的时期。80年代是它走向成熟,全面采用微电子及微处理器技术;大量推广应用,并奠定其在工业控制中不可动摇地位的时期。在此阶段PLC销售始终以两位数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前六年的增长率超过35%,后四年稳定发展,年增长率约12%。90年代又开始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随着PLC的标准IEC 61131的正式颁布,推动了PLC在技术上发动新的突破:在系统体系结构上,从传统的单机向多和分布式及远程控制系统发展;在编程语言上,文本化和图形化的语言多样,创造了具表达控制要求、文字处理、通信能力的编程环境。
从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上,除了继续发展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的控制系统外,则是发展以PLC为基础的DCS系统、和数据采SA系统、柔制造系统(FMS)、安全联锁保护(ESD)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等,全方位地产提高PLC的应用范围和水平。
进入90年代后期,由于用户对开放的强烈要求和压力,由于技术的大力推动,PLC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专用而又封闭的系统概念上,它将坐以待毙。于是PLC进入了其发展的第四阶段。其特征是:
在保留PLC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面向现场总线网络的体系结构,采用开放的通信接口,如以太网、高速串口等。
采用各种相关的工业标准和一系列的事实上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PLC和DCS这些原来处于不同硬件平台的系统,正随着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编程技术的发展,趋向于建立同一硬件平台,运用同一个操作系统、同一个编程系统,执行不同的DCS和PLC功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EIC三电一体化。或者说DCS和PLC的形态将会变化,而它们的功能依然存在。其中的关键技术应该是嵌入式PC系统及支持现场总线的I/O(硬件),以及以IEC 61161-3为基础的编程系统及强实时(hard real-time)操作系统。
PLC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大约从1974、75年在北京和上海开始开发采用位片式微处理芯片的可编程顺序控制器,并有所应用。但一直未能形成批量生产。在改革开放刚起步的1979年,在当时的机械部仪表局的推动下,开始从美国MODICON引进起584的PLC,并首先在电站的辅机如输煤、除灰除渣、水处理系统以及水泥厂等控制系统中成功应用,从而大大推动了PLC在我国工业的大规模运用。遗憾的是,花了很大一笔外汇的这个项目并不曾形成良的有后续的发展。
Simrad GC80/85 Compact Control Unit I-type 27101690 NEW
Honeywell 51405043-175 Digital Output 24v module NEW
Agilent G1978-60027 Charging Electrode Mount Assy NEW
VersaCAT TEST SYSTEM 3M Austin Metrology LAB USED
Brocade BR-TWS3-R250W Wide Area File Services Appliance
ASE2000-COM Communication Test Set by Applied Systems
PACKETEER PacketSeeker 6500 PS6500-L000M NEW
New IRONPORT C300 Email Security Sever Hardware
Honeywell 51196694-300/U1 Keyboard DCS spare
Thrane & Thrane Sailor RT5022 VHF DSC NEW
SEL-387 Current Differential & Overcurrent Relay 110VDC
Honeywell 51304672-150 Analog Output Spare forTDC 3000
Agilent G1315-60015 Micro High-Pressure Flow Cell NEW
STUDER Distribution Box A943.045500 NEW
Alcatel 3BA23197BA CPU6 Board 40G 128M New
NeoScale CryptoStor Tape 700 SC702R NEW
NEW Callenberg SYMAP ECG ENGINE CONTROL GENERATOR
USSI Board N451910-5102 LM1601-9R LM3020-9 Ansaldo
Alcatel 3AL78830AE card for 1660 1662SMC etc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