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22M 288055-01 BENTLY
这了进一步简化编程,当今的PLC还针对具体问题设计了诸如步进梯形指令、功能指令等。PLC是为车间操作人员而设计的,一般只要很短时间的训练即能学会使用。而微电脑控制系统则要求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员操作。当然,PLC的功能开发,需要有软件专家的帮助。
1969-1972为阶段,是plc的初期阶段,在该阶段的各厂家的plc差别很大、没有统一的硬件和软件标准、功能简单,功能性强,硬件主要以分离元件为主,体积较大、性能较差、可靠性不高。1972-为阶段,在该阶段plc逐步演化为一种工业计算机,可靠性大大提高,成本大幅度降,面向过程的梯形图和语句表语言面世,系统逐步向标准化过渡,这些都为plc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关心现有系统运用新技术的升级迁移是现有的工厂和成套设备又一个关键的问题。制造厂不允许按整个规模替代已安装和运行多年的ICS工业控制系统,这可能会对运行造成很大的破坏。而现有系统的数据库积累和容纳了大量具有智能特性的数据,由于这些都是在专有系统中实现的,很难用文关于液氧泵气蚀的若干问题
1低压空分液氧泵气蚀的表现
在全低压空分设备中,有时发现离心式液氧泵出口压力突然下降,液氧排不出去液氧泵无法继续工作。常常称此现象为“带气”,这种液氧泵“带气”的现象,专业术语叫做“汽蚀”。2液氧泵产生气蚀现象的原理
因素一、当液体的压力低于相对应的饱和蒸气压力时,液体就要汽化。这种情况在低温泵内容易产生,当叶轮叶片进口处液体压力降低到等于液体在该处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力时,液氧就开始沸腾、汽化,于是在液体中产生气泡。夹带着气泡的液体沿叶轮离心力方向流动,当它到达叶轮内压力升高的区域时(即气泡外面的压力高于相应的汽化压力区域)、蒸气又重新冷。由于气泡外面的压力很大,故在气泡凝结时,周围的液体以很高的速度冲向气泡所占有的空间,在该区域叶轮的表面上产生局部冲击作用(即发生强烈的水击现象)。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液氧泵的汽蚀现象。因素二、当主冷凝蒸发器压力降低或液氧进口过滤器堵塞、进口管道阻力增加时,也可能发生汽蚀现象。
3液氧泵汽蚀的危害性。
汽蚀对液氧泵的影响随着它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别。当汽蚀程度不严重时,其影响不大。如果汽蚀达到一定程度,工作轮叶片进口处产生的气泡很多,这些气泡随着液体进入压力高的地方(工作轮出口处)又凝缩成液体,气泡即迅速破裂。由于气液的密度差几百倍,当液氧凝缩时,体积突然缩小,周围的液体以很高的速度冲向气泡位置,使与气泡相接触的叶轮表面受到猛烈冲击。它不仅使泵的流量、扬程及效率急骤下降,液流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而且使泵的叶轮、导轮和泵壳表面出现凹陷和显微裂纹;遭受气体冲击的地方还会产生化学腐蚀。因此要全力避免液氧泵出现汽蚀现象。
4避免气蚀现象发生的考虑
为了避免歧视现象的发生,常常使液氧在进泵时有一个过冷度,以减少泵内液体汽化的可能。如果提高液氧泵的进口压力,就提高了液氧的饱和温度,使液氧有一定的过冷度。一般是降低液氧泵的安装位置,以提高液氧泵的进口压力(即使液氧进口处有一定的静压头),同时使过冷度提高(设计时考虑过冷度为6℃~10℃)。例如,主冷凝蒸发器液氧的压力为0.04MPa时,其饱和温度为94K,当液氧泵进口压力由于液柱的静压而增加为0.09MPa时,其饱和温度为97K,相当于液氧获得了3℃的过冷度。此外,在操作中也应加以注意:液氧吸附器在启用前应彻底预冷,直至放出液体时为止;在关闭其旁通阀时不要操之过急等等。汽蚀现象一但产生,则应立即排气,以保证液氧泵安全运转。为了提高液氧泵的抗汽蚀能力,在结构上目前均采用在工作轮前面安置螺旋式或轴流式诱导轮的方法
2018年3月,伴随“两会”召开,连续两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智能制造”成为一大热词。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依托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应用,高度融合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将为整个制造业带来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而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则是在全球化创新视野、理念与技术的支撑下,带动电子制造业打造从传统自动化向完全互连和柔性系统飞跃的“智慧工厂”。
抢占发展风口“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众所周知,智慧工厂代表现代制造企业发展高级阶段,其背后是清晰的工业制造流程,更加可控的生产过程,和高效、绿色、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虽然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是智慧工厂的重要支撑,但并不是全部。现代智慧制造理念更加注重制造过程中的人机高度互联,希望让机器也平等的参与到全部制造过程。
目前,智慧工厂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目标。一方面,工业生态的完善让物联网、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高度融合,为智慧工厂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伴随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绿色制造要求趋严等系列因素的倒逼,制造业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升级自动化生产装备,才能提升生产制造综合竞争力,这恰好与智慧工厂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智慧工厂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破解发展难题国内智慧工厂项目落地加速
智慧工厂的落地,对国内制造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始终没有摆脱“低端”“粗放”的标签。随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成本飞涨,以及招工难等现实问题的凸显,“中国制造”开始面临巨大挑战,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手段改进制造过程、寻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从业者们的普遍共识。
2015年,国家正式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的五个工程之一,在政策驱动下,国内许多智慧工厂项目正在加速落地。预计到2020年我国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由此可见,智慧工厂在我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中国将拥有更多智能制造资本参与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之中。
(N1-3) 1 BALLUFF BES516345MOC05 SENSOR N1-3
(O1-8) 1 SQUARE D 87341 POWER POLE O1-8
(O1-9) 1 NUMATICS L12BB652BG12A61 L-VALVE O1-9
(L15) 1 REGENT RELAY MR612-D6D MULTIFACER10 RELAY L
(Q3-3) 1 NIB FERRAZ SHAWMUT TRIONIC TRS225R 600V 225A F
(Q3-3) 1 NIB HUBBELL FR-35 ABOVE FLOOR FITTING Q3-3